舌尖故事

舌尖故事分类:


当前位置:首 页 > 舌尖故事 > 北京 > 国内 >

炒疙瘩:母女俩卖面条

浏览:     

  “廿载蜉游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他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


  这是民国年间,某位文人雅士,吃完饭后,当场挥毫泼墨,写的赞赏诗,说的就是炒疙瘩。

  据野史传,炒疙瘩是“穆柯寨”一对母女首创。民国初年,虎坊桥十字路口一直往北,有条上坡的路,那有一座庙,后面大殿,前面有个小饭铺,就是母女俩开的“广福馆”,据说还存在。

  母女俩卖面条,生意不太好。那天剩下五、六斤面,怎么卖呢?那会没有冰箱。面条煮完,卖不出去就糟了。如果不煮,发酵时间过长就会变质,抻不成面条了。

  为了避免浪费,女儿就把那块面,拿刀切成小疙瘩,下到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晚上加青菜炒,放点油伴着吃,一尝挺好吃。疙瘩颜色焦黄,吃着绵软有嚼劲,越嚼越香。

  娘俩就商量,面条卖不了多少,明天咱弄点这个吧。起个名叫“炒疙瘩”,一卖火了。

  最开始吃这个的,都是卖力气的,后来越来越火,有点身份的人来了,都说好吃我尝尝。

  过去老北京,有好些“吃主儿”,多是八旗子弟,不经商、不务农、也不科举。终日游手好闲,专以吃遍四九城的美食为乐,越吃越有学问,逐渐品出其中门道,成为行家。

  “吃主儿”吃完,还要用一种专门工具刮刮舌头,以保持味觉的灵敏。

  现如今,称好吃的人为“吃货”,一字之差,滋味全无。

  晚清到民国,老字号比现在多很多,人口却远比现在少。嘴刁的“吃主儿”,成了京城餐饮业的宠儿,必须拿出头等菜品,才能引来懂吃的食客。

  吃主儿们一尝炒疙瘩,味道果然不错。那时候很多演艺界人士,唱戏的,尤其天桥说相声的,没成角之前,挣不着多少钱。吃顿炒疙瘩,已经算不错了。








上一篇:炸糕:津门三绝之一

下一篇:带你探味东京的“小笹”羊羹店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2553777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加拿大Glorias水果条【买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