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故事

舌尖故事分类:


当前位置:首 页 > 舌尖故事 > 陕西 > 国内 >

富平太后饼:小小薄饼掩藏五千年的文化精神

浏览:     

 

  慢熬风花,细炖雪月,自古宫廷美食多,但传承和创新却多在民间,富平太后饼就是典型一例。

  其实,太后饼还有另一个名字“薄太后饼”。薄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母亲。传说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前,曾娶过一位薄氏女。刘邦当皇帝后,便封为姬。后来薄姬生有一子,便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在襁褓之时,薄太后的奶水不好,他常嗷嗷待哺,令母亲心急如焚。一日,薄太后进御厨内去想办法,看到厨案上雪白滋润的猪板油,就灵机一动,把猪板油掺进蒸馍的发面中,调成擀面杖粗二三寸长的面条儿,用火烧烤成绵软酥香的火曲饼。刘恒一尝,口感特好,非常爱吃,这种火曲饼既解了薄太后的燃眉之急,又滋养了一代君王。后来吕后当权,为了不让儿子无故卷进帝王之争,薄太后就带着刘恒来到了京畿之地的怀德县(今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散心。当地群众得知刘恒是火曲饼养大的,就效仿着给自家孩子做,果然好吃健胃。有好奇者,按照火曲饼的配料,烘焙成饼子,其形、色、味更别具一格,引起薄太后的兴趣,因此,这种饼子后来就成了御品。

  在当地,还有一个关于太后饼的传说,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薄太后与母亲灵文候夫人之间的。灵文候夫人是南方人,住在长安皇宫里,久思江南故土,竟忧思成疾。汉文帝刘恒闻讯后立即下令,在与江南故土十分相似的怀德县修建一处庄园,让外祖母居住。薄太后就经常到乡下去探望母亲,一次薄太后带一些烤饼给母亲,母亲一尝,又酥又香,连说:“好吃,好吃。”薄太后十分高兴,就专门派来御厨为母亲做烤饼。随行御厨将烤饼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从此,汉宫烤饼,落户民间,故取名“太后饼”。两千多年来,这一烤饼技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地方风味名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与富平太后饼有一段渊源。

  《渭南历史通览》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优美的故事:传说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未出名时,周游各地,曾来过富平,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太后庙。有一天,王羲之走进庙院,只见里面空无一人。正要穿走廊入殿堂时,忽然看到东南角的一间厢房里升起一缕炊烟,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他来到这间厢房外,朝里一看,只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满头银发却红光满面,正在那里烙饼子,老婆婆站在案旁,一手拿着一尺长的擀杖,将揉好的面团加上猪板油、葱和作料,擀成小圆饼,然后头也不抬,右手忽地扬起往后一甩,只听“啪”的一声,擀杖上的小饼恰好落在锅中。就这样,一连向锅里甩了八八六十四个小饼,个个大小一致,分布均匀,无一重叠挤压。王羲之看得目瞪口呆,不禁拍手叫绝:“妙极了,妙极了!”便向老婆婆请教技艺,老婆婆淡然一笑:“这没有别的窍门,就是手熟罢了。”说罢,她送王羲之四个香喷喷、热腾腾的小油饼,上面还有四个字“熟能生巧”。

  王羲之连连道谢,他拿着小油饼一边品尝,一边继续在庙内游览。当他发现正殿里的太后塑像竟与刚才烙饼的老太婆的面容一模一样时,大吃一惊,连忙返回厢房,可是厢房空空如也。他找遍了整个庙院,再也没有看见老太婆的踪影。于是惆怅而归,一路上还不停念叨着“熟能生巧”四个字。回家后,王羲之更加勤奋地练字,铁砚磨穿,终于成了一位流芳千古的大书法家。

  有时候,食物之于食客们,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自然不会是得益于太后饼的启示,但人们赋予太后饼的这个故事却使人们对这个小饼充满好奇,对富平当地的历史文化心生敬仰。

  尽管传说版本不同,但蕴藏于这块薄饼之中的感情是相同的,人们纪念传承的不仅仅是它的做法和工艺,更是掩藏于这块小饼中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



上一篇:采芝斋:”国糖“的百年故事

下一篇:白水豆腐:尉迟敬德摆模型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2553777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加拿大Glorias水果条【买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