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故事

舌尖故事分类:


当前位置:首 页 > 舌尖故事 > 国内 >

中秋美食小故事

浏览: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月饼
  据说中秋吃月饼习俗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由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除了吃月饼,中秋还有很多美食,背后也有这样一些小故事。

  桂花酒
  秋日桂,十里飘香,沁人肺腑。古人赞云:“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饮一杯桂花蜜酒,甜甜蜜蜜。


  桂花酒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仙酒娘子,她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一年冬天,娘子发现门外躺着一个快要冻死的汉子,便好心背他回家照料。一日,那汉子不辞而别,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喊渴,她便咬破中指伸到老人嘴边。此时,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装满许多桂子,附带一张纸条: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原来,汉子和白发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桂子种下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后来人间也就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


   民间中秋吃芋头的习俗多在北方。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谷,农民们认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才有秋天的好收获。八月十五正好是土地神的生日,于是便好好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芋头便是其中一款贡品,百姓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却流传至今。
  在台湾,也流行在中秋节吃芋头。有俗语说:“吃米粉芋,有好头路”,台湾人民取芋、路的谐音来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工作。

  藕盒子
  中秋时分,正是鲜藕应市之时。和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迥异,莲藕便是断开亦是丝连,千缠百结欲离还连,如同少女相思入骨难舍。加上“藕”与“偶”同音,便成了少女中秋时节用来贿赂嫦娥姐姐,祈祷爱情开花结果的供品。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糍粑
  中秋吃糍粑,亦是寓意团圆。糍粑是圆的凝聚,它始终与圆相伴。蒸糯米的蒸笼,打糍粑的碓窝,放糍粑的簸箕,做馅的黄豆、花生、芝麻等等无不与圆同在。


  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吃着圆圆的糍粑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了。
  糍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来。糍粑是一种信物,是圣洁的食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上一篇:冰激凌:起源中国,如何走向世界?

下一篇:香港美心:伍氏兄弟打天下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2553777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加拿大Glorias水果条【买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