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故事

舌尖故事分类:


当前位置:首 页 > 舌尖故事 > 国内 >

慈禧太后说“搁着吧”,那就叫“饹炸饸 ”

浏览:     

  吴掌柜说,早年,农村里的百姓人家个个日子过得挺紧巴,即使到了过年也不能杀猪宰羊,弄出满满一桌子肉菜,于是,就想方设法用一些“ 素菜”来丰富餐桌。无从考证,在通州一带,究竟是谁家率先想出了这个主意,用去了皮的 绿豆磨出浆,掺上些许花椒、香菜和盐,再把浆放到炉子上的铛里摊成饼,之后卷成一个大大的“豆饼卷儿”,再切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卷儿”,之后用油炸。那出锅的一个个明黄酥脆的袖珍“豆饼花卷儿”就成了百姓人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小吃,这就是老 北京都熟悉喜爱的“饹炸饸”。用吴掌柜的话说“饹炸饸”出在中国,产在 北京,盛产在通州南门外。那时,在通州地区,一到年根儿底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吃“饹炸饸”。
  吴掌柜祖上两代人做的都是“饹炸饸”买卖。“我们老家在通州梨园大马庄,那里的‘饹炸饸’过去最出名,做得最地道。”吴掌柜的奶奶当年在自家的小磨房里,常常是点着油灯磨 绿豆浆、摊饼,最后将炸好的“饹炸饸”包好放在挑子里,走街串巷地吆喝。和饹炸饸一块儿卖的还有“鹅脖”、“ 螃蟹盖儿”,其实就是肉饹炸饸,过去也叫菜饹炸饸,里面放点肉馅,味道也十分不错。对于半年仨月也吃不上一口肉的百姓来说,这“鹅脖”、“ 螃蟹盖儿”也能帮助开开荤解解馋了。奶奶当年卖饹炸饸时用的挑子,吴家保存了多年。奶奶之后,吴掌柜的母亲又将这门祖传手艺接了下来,虽然干这行当不赚钱,可老人家临终前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不能将这“饹炸饸”手艺失传,“不管别人怎么做,咱自己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工艺用手工做,用石磨磨浆……”
  据说在最开始的时候,“ 饹炸饸 ”是没有名字的。清朝的时候, 慈禧太后每次吃饭都是先上一些菜,然后随着吃先上的饭菜就要拿下去。一次慈禧太后在 河北一带用膳的时候太监有把“饹炸饸”换下去的时候, 慈禧太后说,就“搁着”吧。从此人们就开始管这种又薄又脆的东西叫“饹炸饸 ”。




上一篇:一道菜,让其明白攻城的道理

下一篇:寒士高中状元,此豆便出名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2553777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加拿大Glorias水果条【买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