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故事

舌尖故事分类:


当前位置:首 页 > 舌尖故事 > 国内 >

比京剧还要纯粹的百年小吃

浏览:     

  卤煮小肠又称卤煮火烧,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名吃,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已有百余年历史了。这种食品起源于宫廷,后经改进,演化为卤煮小肠。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肴。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峨浩著的《食在宫廷》中介绍,乾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乾隆十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任热河行宫主料御膳房事。
  根据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介绍,公元1780年,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的厨子张东官烹制的菜肴让乾隆十分喜爱,于是张东官便随乾隆入宫,曾任热河行宫主料御膳房事。张东官是苏州人,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药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苏造肉的咏诗一首称,“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并注说:“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那么这种苏造肉怎么演变为卤煮小肠(卤煮火烧)的呢?北京有无数家饭馆卖卤煮,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号“小肠陈”。小肠陈最早经营的地界儿,在宣武门外南横街儿。



上一篇: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下一篇:听说,这只能中午或是晚上卖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2553777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加拿大Glorias水果条【买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