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品牌故事>中国

你爱过的那些本地啤酒,为什么都消失了?

       在雪花、青岛尚未称霸江湖的年代,曾有一个时期,全国啤酒群雄纷起,中华、力波、海鸥、双合盛、山城、凯龙、金星、乌苏、千岛湖……各自割据一方,统治着一代人的记忆。
  每一个夏夜,在街边临时搭设的烧烤摊上,在桌椅油腻的小馆子里,头顶风扇拴着红绳疯狂旋转,手中瓶盖清脆开启,淡黄啤酒涨起欢腾的泡沫,举杯相碰,然后一饮而尽。

   其实未必有多么好喝,但握着酒瓶共度的轻狂年月,比啤酒本身更值得回味。
  然而,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在后工业时代的洪涛巨浪中,如雨后春笋般迅疾生长的本地啤酒厂牌,如今大多难寻踪迹。我们从时代灰烬中翻拣出了几块碎片,关于本地啤酒的兴盛与消亡,有一些故事,也许你会想听。
  1 | 中国人自己的啤酒
  虽然啤酒进入中国已逾百年,但跟古老的白酒相比,它只能算个外乡来的愣头青。
  啤酒进入中国的确切年月已难于查证,最早的记载见于1900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起了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啤酒在中国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其后百年间,它在这片嗜酒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历经风雨动荡的50年后,苏联红军于1950年将工厂交中国政府,企业归属哈尔滨实业总公司,正式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

  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啤酒厂是东北三省啤酒厂,出现在1904年的哈尔滨。直至20世纪80年代,本地啤酒开始狂飙突进,短短十年内,中国啤酒产量跻身全球前三,各地酒厂数量达818家之巨。
  在啤酒江湖的版图上,南珠江、北燕京、东青岛、西蓝剑四家各据一方,许多独具本地特色的啤酒厂牌,也赶上了这趟东风启航。

  河南的金星,杭州的中华,上海的海鸥,北京的双合盛,福建的惠泉,桂林的漓泉,新疆的乌苏,包头的雪鹿,信阳的维雪,大连的凯龙,抚顺的天湖,大理的风花雪月,南京的金陵,呼伦贝尔的海拉尔,宁波的大梁山,长沙的白沙,武汉的行吟阁……
  这些一度辉煌的名字,如今多数只存活于某一地区、某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90年代,百威、嘉士伯、生力等国外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国内以青岛、雪花、燕京为代表的啤酒集团也开始“圈地运动”,小小本地品牌在外资品牌与行业巨头的双重打压下迅速衰落。有幸运的,保留名号,改造配方再上市,大多数不那么幸运的,只能沦为吞并重组的牺牲品,就此消失。

  2 | 双合盛五星啤酒
  趿着塑料拖鞋,穿着背心跟大裤衩儿,喝酒撸串侃大山,是北京人多年来的夏日标配。
  但这种热爱并非天生。据说,清末民初的老北京人是不认啤酒的,这种黄呼呼冒着白沫的苦涩汤水,被他们戏称为“马尿”。当时,城里十分之九的啤酒,都销售给了外国人。
  北京啤酒的历史,要从双合盛啤酒厂开始书写。创始人张廷阁来自山东,出身贫苦,逃到沙俄割据的港口海参崴谋生,加入了山东老乡郝升堂开的“双合盛”杂货铺。他经商手段灵活,巧借战争进行投机生意,居然将小小双合盛发展成大型百货商店。

  1914年,张廷阁受到“实业救国”的号召,将资产抽调回国,在北京广安门外,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
  在那个年代,双合盛的配置可谓奢侈:从捷克请来酿酒师,自丹麦进口酵母,特选水质清甜的玉泉水,大麦则是徐水宣化一带出产。精益求精之下,双合盛开厂不久,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但好景不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接踵而来,把啤酒厂拖得奄奄一息。1949年解放后,双合盛率先申请公私合营,恢复产量,和城东的北京啤酒厂形成分足鼎立之势。
  1950-80年代是北京啤酒的黄金时期。老百姓发现,这种清凉冒泡的饮料,在夏季喝来尤其解暑,顺便饱腹。于是,六七月份的北京街头会出现这般奇景:商店售货员喊一声“来啤酒喽!”附近的男女老幼便纷纷抱着暖瓶、拎着铝锅,甚至揣着大搪瓷缸子,顶着烈日排起长龙。啤酒就盛在大澡盆里,售货员用塑料杯往外舀,按杯收钱,是为“散啤”。
  瓶装啤酒则罕见得多,一度要凭票购买,有些饭馆酒店甚至动用了“捆绑销售”的手段,不点上两个菜,不能买啤酒,以至于政府要发文规范。

  那时节,北京老百姓只认“双合盛五星”和“北京啤酒”,而燕京啤酒才刚刚诞生。后来,双合盛维持一元二角以上的高端路线,北京啤酒主攻饭馆,只有燕京啤酒最接地气,由小贩用三轮车推着,沿街叫卖,而居然成功逆袭,成为北方一霸,双合盛则在2000年被青岛收购,淡出市场——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3 | 力波啤酒
  若说双合盛代表着北京的气质——历史厚重、传奇波折,那么力波啤酒,则像是与上海人一同长大的青梅竹马,年轻气盛,又真挚热切。
  力波生于1987年,在此之前,上海早有华光、天鹅等老牌啤酒。但力波啤酒身份特殊,是上海最早的合资啤酒,由新加坡的亚洲太平洋酿酒集团与上海益民啤酒厂、上海冠生园等共同创立。

  开闯江湖之初,力波便霸气十足。外有亚太酿酒的资本技术支持,内有上海政府的帮扶,坐拥当时全国最大的露天发酵罐,最大的啤酒过滤器、最大的灌装线、最大的糖化锅等设备。力波如一切年轻人一般特立独行,直接打出了“REEB is BEER”的口号。在电视广告中,一位顾客傲娇责问:“为什么不给我力波啤酒?”
  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why not me”态度,也许就是力波啤酒脱颖而出的关键。但新鲜感是它成功的原因,也是后来者挑战它的武器。力波上市第十年,三得利进军上海,采用天然矿泉水,喊出“清纯爽口”的旗号,短短两年,就抢占了销售榜首的位置。2000年底,力波的市场份额只剩四分之一。

  力波慌了,十年的销量奇迹,说明口味并不是落败的主要原因。他们开始调整品牌定位,发起反击战,撑出一副“本色男人”的做派吸引眼球,又砸下重金请足球教父徐根宝来代言(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代言费是500万),销量依然不见起色。但回头来看,根宝的那句“我要塑造一个中国的曼联”,倒是让人感慨万千。
  力波情急之下,刊登虚假广告攻击三得利水质问题。这低级伎俩最终泡汤,如一记响亮耳光打在脸上。力波痛定思痛,终于找准了自己的“本地”定位。2001年,它的广告歌《喜欢上海的理由》唱遍街头巷尾,歌词纯挚,仿若情书: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
  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力波终于不再硬作“男人本色”,拥抱上海这座风姿万千、宽容多元的城市,无论城市面貌如何变换,与一代上海人共度的纯真年代——“第一次干杯、第一次恋爱”的时刻,他都陪伴见证。
  哪怕最后,它终究没有逃过被兼并收购的命运,但就像恋爱记忆永远难以抹消一般,上海人心内的一块角落,始终想要留给力波。

   4 | 终章
  许多本土品牌,都经历了与双合盛、力波类似的命运。
  杭州的中华啤酒,92年在巴黎获得金奖,99年被选为国宴特供。2004年,被华润雪花收购。
  武汉的行吟阁,82年诞生,曾入围全国啤酒行业十强。2002年,被雪花收购。
  四川蓝剑,曾居西南地区啤酒销量之首。2001年,被雪花收购。
  哈尔滨啤酒,2008年被百威英博收购,如今仍然活跃在市场。
  东北人专属的老雪花啤酒也难逃厄运。它曾被誉为“夺命12度”,香气诱人,后劲给力,完美诠释了东北版的“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1993年,沈阳啤酒厂被华润收购。
  其实本地啤酒毕竟是工业制品,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这“淡出鸟味”的饮料,有什么值得留念的?
  说到底,不过“情怀”二字。去家千里,凭借一瓶啤酒,便能忆起故乡的风情水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可那个杭州人只喝中华啤酒、武汉人必点行吟阁,四川人标配蓝剑的时代已然逝去,大企业剥去了本地啤酒在记忆中的糖衣,只剩千篇一律、冰冷整齐的面孔。
  幸而如今,中国又出现了一批啤酒爱好者,努力打造国产精酿品牌,也许会成为新一代人的情怀。但已经消失的那些啤酒,和已经流走的青春一样,再也无法追回。
  若还能觅得一口本地啤酒,带你回到某个封存已久的温柔时刻——这就是纪念它所需要的理由。

浏览: 次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8485995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 最新推介
    • 云南高山野生竹笋

        在我国古代,唐诗是一种起源文化的另类代表,在唐诗的鼎盛时期过后便是宋朝的到来,于是便出现了宋词,当然宋词的出现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宋词却又发展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  并且在宋词中会出现笋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诗歌中会经常性出现,可以说是宋代诗词诗歌的一种创新变革,同时也反映出宋代诗人跟唐代诗人创作心理变化的不同以及心态的变化。 ...

    • 吃了那么多年永和豆浆,你却不知道“永和”在哪?

      说起台湾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鸡排,芋圆,还是……永和豆浆?  虽然听起来没有前两者那么诱人,但对于大陆吃货来说,永和豆浆无疑是最熟悉的台湾小吃之一。豆浆油条,蛋饼饭团,都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日早餐。   台湾永和豆浆店里的小吃  前段时间,我们去了台湾,想尝尝当地的永和豆浆,吃起来跟大陆是不是一样。没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浆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

    产品推荐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ADD

    中国·广东

    15362309995 0754-82553777

    地址:中国 · 汕头